马学忠在黄瓜棚里忙碌。
村子里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,道路宽阔整洁,两旁绿树成荫,体育器械一应俱全,年轻人打篮球、打乒乓球的地方宽展干净,老人们三三两两晒太阳、打牌,一副怡然自乐的景象。生活在银川市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的张晓花对现在的生活感到满足,2年多前,她的家还在西吉县白崖乡半子沟村,那里山大沟深、十年九旱。
“现在的生活是掉进福窝窝里了,还要努力把日子往好了过。” 张晓花有一颗不服输的心。
10月7日一大早,有菜贩子上门收西红柿,张晓花早早等在自家大棚里。“不能摘太红的,不便于长途运输。”张晓花一边忙着装箱,一边告诉记者,以前不会种温棚,多亏技术员手把手教,她不光学会了种吊瓜,还种了西红柿。今年5月,她种的第一棚吊瓜上市,2个月挣了1万多元。“比打工强,在家门口还把娃娃照顾了。”
今年初,村民报名承租温棚,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,技术员陈忠从早到晚蹲在棚里给村民手把手教种植技术。“第一茬种了吊瓜,由于土壤品质好,加之严格控制水肥和农药,生长期没有发生一例病变,所以今年吊瓜的口感特别好。”陈忠说。吊瓜卖完,张晓花又种了西红柿。“比起在老家种三四十亩地靠天吃饭,温棚的收益更好。”张晓花说,搬家前她独自带着3个孩子在老家生活,丈夫常年在外跑大车,一家人生活紧巴巴的。每天要骑摩托车5公里送孩子上学,回家种田养牛,一天不得闲。如今,3个孩子就近坐公交车上学,丈夫可以天天回家,“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好多。”她说,她的希望就在土地上,就在棚里。
57岁的村民马学忠也学会了种温棚黄瓜,腿脚不便、年龄大,种大棚让他不出远门也有固定收入。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两茬黄瓜收入2万多元,年底再种一茬,过年前还能有1万元左右的进账。
陈忠说,经过半年多的培训和试种,部分村民已掌握了种植技术,接下来就要在品质上下功夫,比如防治病虫害、精确浇水施肥、拓展销路、注册商标、打出品牌等,让农产品优质优价。
从没见过、没种过温棚,到成为种温棚的能手,村民们对未来信心满满。(宁夏日报记者 徐佳敏 文/图)